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爱游戏app手机版旧板 > 新闻动态 > 终于不嘴硬了?美媒开始承认,美国GDP要落后中国成第二大经济体

终于不嘴硬了?美媒开始承认,美国GDP要落后中国成第二大经济体

2025-10-12 08:04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[月亮]提起中美经济,很多人觉得这就是在比谁的钱包鼓,但深挖之后就会发现,这个数字背后其实还藏着不少弯弯绕绕。

别说是网友对账,就连美国人现在都开始怀疑了,之前他们还一直嘴硬,中国永远不可能超过美国,结果现在呢,美国民众不自信了,美媒也扛不住了,开始承认中国在经济体量上已经追上美国,甚至反超,所以真的超过了吗?

数字的障眼法

关于中美经济谁是第一的争论,如今已经变得像一场大型魔术秀,台面上摆着两本截然相反的账簿,一本显示美国遥遥领先,另一本则说中国早已反超。

按汇率计算的名义GDP,美国去年达到惊人的29.1万亿美元,而中国则是18.94万亿美元,这个差距超过了10万亿,这数字听起来简直是毫无悬念的碾压。

展开剩余92%

但奇妙的是,只要换一本账簿,用购买力平价(PPP)来算,整个故事就彻底颠倒了,IMF的数据预测,今年中国的PPP规模将领先美国超过10.2万亿国际元,全球份额占比高达19.68%,而美国只有14.75%,而且早在2014年中国就已经在这条赛道上完成了超越。

一边是越来越大的鸿沟,另一边是早已实现的逆转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其实GDP这个东西听起来很客观,但它从来不是一个自然数,而是人造的规则,谁来定规则、怎么定规则,直接决定了最后的结果。

第一个阀门是汇率,美联储从2021年开始,疯狂踩下加息油门,一脚接一脚,连续11次,总共把利率抬高了525个基点。

全球的美元哗啦啦地往回流,美元指数一度冲破105的高点,结果就是人民币相对贬值了,2024年的平均汇率在7.1左右徘徊。

中国的经济明明在增长,2023年增速5.2%,新增了超过6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总量,可一换算成强势美元,账面上就“缩水”了,名义GDP占美国的比重,反而从前一年的70%掉到了65%,这就是汇率的魔法,它扭曲了真实的产出对比。

而第二个阀门则是通货膨胀,过去几年美国物价飞涨,2021到2023年,通胀率平均都超过7%,2024年也有3.2%,东西贵了,花的钱多了,名义GDP自然就水涨船高,但这种增长有多少是真实的生产力提升,有多少是通胀吹起来的泡沫?

反观中国物价一直控制得很好,2024年的通胀率只有0.9%,这意味着中国的GDP增长是实打实的产出增加,几乎没有水分,一个在疯狂注水,一个在挤干水分,两边的名义数字差距能不拉大?

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阀门,是计算方法本身,这就好比两个人记账,一个把请客吃饭、打牌娱乐的开销全算成“投资”,另一个只算开工厂、种粮食的钱,结果能一样吗?

美国用的主要是支出法,基本上是“花了多少钱,就算多少GDP”,它的统计口径五花八门,比如有一项叫“自住房虚拟租金”,意思是就算你住自己的房子,也要凭空算一笔租金出来计入GDP,光这一项就超过2万亿美元,占了美国GDP的7%还多。

还有那贵得离谱的医疗服务,一年花掉4.5万亿美元,占GDP的16%,连金融交易的手续费、专利费,甚至是色情、赌博、监狱的消费统统都算。

中国用的主要是生产法,关注的是到底生产了多少东西,创造了多少价值,统计的核心是制造业、农业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产出,两种算法,一个偏“虚”,一个偏“实”。

谁在铸造硬通货

当我们撕开这些用数字编织的外衣,会发现一个更残酷的真相,一个国家经济的底气,最终不取决于账本有多漂亮,而在于它到底能生产出多少世界需要的“硬通货”。

制造业就是这种硬通货的压舱石,在这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,比GDP数字所显示的要大得多,2023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高达4.98万亿美元,占了全球总量的近三成,这个规模是美国的1.67倍,产能甚至是美国的两倍。

2023年中国生产了3016万辆汽车,美国是1060万辆汽车,中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,美国只有区区60万吨,中国生产了13.6亿吨钢材,美国是0.8亿吨,就连最基础的粮食,中国的产量也接近7亿吨,超过美国的5.7亿吨。

这种差异源于两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,美国的服务业占比高达78%,而制造业萎缩到只占GDP的11%,出现了明显的产业“空心化”。

它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印钞、消费和国家支出,2023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里,超过七成都是靠“花钱”撑起来的,而这些钱从哪来?看看那突破34万亿美元的国债就知道了,大量的开支都靠借贷维持。

中国走的则是另一条实心路,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.3万亿元,占GDP比重达到2.64%,以电动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额突破万亿大关,同比增长近30%。

最重要的是,在造船业、无人机、AI等领域,中国都在美国之前,而美国引以为傲的经济也正在衰退,长此以往下去,美国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还保得住吗?

一本民间生活账

宏观经济数据再宏大,最终还是要落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柴米油盐上,年初一场由民间自发掀起的“生活成本对账”,意外地成了检验两国经济“含金量”的终极试金石。

这件事的起因很有趣,因为TikTok在美国面临封禁风波,大批美国网民涌入了中国的小红书,他们把自己称为“TikTok难民”,结果他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新世界,并开始了一场跨越大洋的“晒账单”运动。

对比的内容五花八门,但都直击要害,比如大学学费,美国一年动辄三万到七万美元,而中国的大学一年只要六千块人民币,这笔账算下来让无数美国家庭喘不过气。

还有医疗费用更是天壤之别,在美国叫一次救护车、拔一颗牙,账单上的数字都可能让你怀疑人生,而在中国这些都是普通人能够承担的费用,有美国老人为了支付房租,不得不打两份工,这篇帖子引发了巨大的共鸣和讨论。

这场民间的“对账”让很多美国人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,他们拥有全球最高的GDP,为什么生活压力却如此巨大?为什么他们的钱这么不经花?

这种民间情绪的变化,也悄悄地反映在了曾经“嘴硬”的美国媒体身上,像《纽约时报》、FOX、CNN这些主流媒体,风向正在悄然转变,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,只盯着名义GDP的差距大做文章。

《纽约时报》今年发表了多篇文章,开始承认中国在制造业上的绝对优势和经济的强大韧性,甚至开始公开讨论“美国输给中国”这样的话题,他们开始承认,汇率波动严重扭曲了两国经济的真实对比。

媒体的报道也开始关注一些更微观、更贴近生活的细节,比如引用上海公园数量翻倍的例子,来展现中国城市的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。

其实无论是美媒态度的转变,还是小红书上网民的自发“对账”,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,购买力平价这个一度被忽视的指标,或许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实力和民众的生活水平,因为它衡量的正是GDP到底能“当多少饭吃”。

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,终究不是一场数字游戏,而是一场关于谁能为民众提供更坚实、更幸福生活的竞赛,而这场竞赛的真正裁判,是时间更是亿万普通人的口碑。

信息来源:

信息来源:

发布于:陕西省

上一篇:COMEX黄金期货收涨1.41% 报3232.2美元/盎司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爱游戏app手机版旧板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